标准化建设 | 学术会议 | 教育培训 | 世界中医药教育 | 人才培养 | 入会申请 | 会刊 | 联系我们 
当前位置: 新闻网首页 > 标准化建设 > 正文
编译中医药国际教材的几点思考
2024年04月17日 09:33 赵中振 郭平 白效龙 香港浸会大学中医药学院  审核人:

中医药正在走向世界,世界也在关注中医药。与此同时,我们也应当看到,中医药国际化的路程还很漫长。中医药教育界长期以来一直缺少一套标准化、高水准的英文版中医教材,这非常不利于中医药在海外的健康发展。

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以下简称世中联)组织编译具有权威性的中医药英文教材,是一项艰巨的任务。如何编译好教材,本文将结合工作中的一些体会,从以下6个方面略陈己见。

一、读者对象

教材是一种商品,能否受欢迎,被读者接受,首先是定位要明确。

哪些群体会关注、有可能使用这套教材呢,我们考虑大致有以下四个群体:

1、海外中医药院校的学员:以美国市场为例,美国各州现有的中医学校约60所,在校学生约8000人。

2、海外中医药从业人员:还是以美国市场为例,现在各州已经取得执照的针灸师,不下25,000人。这些执业针灸师实际上是中医药从业人员的主力大军。但由于他们接受中医药教育的背景不一,业务水平参差不齐,其中一些是通过中文考试取得执业资格的,有持续接受再教育与培训的需求。

3、来华学习的外国留学生:改革开放以来,来华的留学生中,所选专业,第一是中文,第二就是中医药。他们多数多是先学中文,再学中医。也有许多完全不懂中文,来华学习中医药的外国学生。他们在未来中医药国际交流中将发挥桥梁作用,是一批推动中医药标准化的使者。中医药的统一概念与统一规范在这一中坚群体中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4、内地高校中医药英语班学员:这是一个潜在的巨大市场,其中既包括高等中医药院校针灸英语或中医英语方向的学生,也有一些准备在境外发展的不同专业背景的人士,专门接受中医英语的语言培训。

与我国中医药高等院校使用统编教材不同的是,海外中医药教育使用的教材一般是主讲教授指定的。换言之,海内外教材的主要区别点在于,国内的统编教材是自上而下而定的,而国外的教材是自下而上而定的。美国的国家针灸及东方医学认证委员会(National Certification Commission for Acupuncture and Oriental Medicine)所推荐的中医药参考书仅一本出自国内出版社,即2010年北京外文出版社出版的Chinese Acupuncture and Moxibustion(《针灸学》),其余均是由海外出版社出版的。中国的出版社的英文版中医药书籍被海外教学机构所采用者寥寥无几。以《中药学》为例,现国外比较流行的有Dan Bensky 编译的Chinese Herbal Medicine: Materia Medica(《中药学》)和John K. Chen 编译的Chinese Medical Herbology and Pharmacology(《中药药理学》),这两本书已被美国的国家针灸及东方医学认证委员会列为考试参考书,广为海外教学机构所采用。我们所编辑的教材能否超过以往的教材,有自己的特色十分重要,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从读者的角度出版,一般的关注点在于:作者的学术水平,书籍的内容与形式,出版社的影响力。如何才能使我们编译的这套教材在茫茫书海中脱颖而出呢?

二.语言规范

谈到书的质量,首先是语言的规范。

外文的翻译,要做到“信、达、雅”绝非易事。过去这些年,在英文版的翻译中因专业不通曾闹出很多笑话。如小便短赤被翻译为“penis short and red(阴茎短而红)”,药王孙思邈译成了“drug king(毒枭)”。再如中医术语“虚”,较普遍的译法是译为“deficiency” ,但也有学者译为“vacuity”,或者 “asthenia”。

我们这套教材各册的用语要协调一致,同一概念的中文名词只用一个对应的英文术语。建议以世中联2008年发布的《中医基本名词术语中英对照国际标准》为依据。如此,中医药名词术语翻译的标准化才会有章可循。另外,行文可以考虑统一到比较流行的美式英语。

三、内容实用

国际教育也要讲究教学方法,编写的教材不应简单直译中文教材,要根据海外教育的特点,精简现有中文教材的内容,做到量身打造。此次世中联教育指导委员会组织编辑的13册教材应作为一个整体系列,特别是在各册总论部分要仔细把握,尽量避免出现不必要的重复内容。

我们的目的是编辑一套内容实用、简明扼要的教材,以《中药学》为例,我们并不需要编写一部“中药大全”。在内容方面不需要显示或卖弄专家的才学与知识面,而是要考虑读者的需求与接受程度,因此内容应尽量简洁,让读者易懂易记易用。例如,最能代表中药发展水平与学术地位的《中国药典》的内容应当加以介绍;中药因为木通品种误用,导致马兜铃酸中毒的例子,应当予以澄清;被不少中医药专业人士忽略的关于药物基源的基本概念,例如拉丁学名等,应有说明;对于一些相关的概念,如中药资源、道地药材、中药炮制制剂、中成药等都应当在总论中加以体现;在海外,矿物药、动物药基本上是少用或禁用的,如果作为常识介绍,篇幅也应当减少;对于濒危动植物保护品种也不宜收入;附注中应考虑增加重点药物现代研究进展及安全性等内容;对于尚未定论的现代研究内容,暂缓纳入。

四、形式新颖

一本书,能不能让读者爱不释手,书籍内容的编排与形式新颖是关键。

过去这些年,我们的研究组在此领域进行了探索。在研究的基础上,编著出版了系列中药专业书籍,并以多语种编辑出版,使之成为中药领域的重要参考书,在海内外受到普遍欢迎。

1、《当代药用植物典》:由香港创新科技署-香港赛马会中药研究院(2003年-2010年)资助,历时七年完成。本书编著的宗旨在于:让国人了解世界,让世界了解中国。全书四册(第一、二卷为东方常用药用植物,第三卷为西方草药,第四卷为岭南药用植物),共涉及药用植物800种,以中英文出版。这是一项以长年海内外原植物调查为基础,通过深入药材产区与生长地所获得的第一手珍贵数据,科学地记录了药用植物的鉴别特征,生动地展现了药用植物生长的自然风貌,同时对浩瀚的文献数据进行了系统整理、归纳和分析,展示了每种药用植物化学、药理学、临床医学等方面的海内外研究的最新进展,并对其开发和永续利用阐述了作者独到的见解。该书在2010年获第二届中国出版政府奖,是国家新闻出版行业的最高奖项。

2、《中药材鉴定图典》:系统总结了中药的性状特征,将文字描述与摄影技术相结合,图文并茂,详列428种常用中药材的名称、来源、产地、采收加工、功效和性状特征等数据,将中药经验鉴别等中医药文化遗产加以总结,并对中药鉴别的经验术语予与现代科学诠释。所附的图片不仅反映了药材和饮片的实际尺寸,而且对重要的性状鉴别特征给予放大显示,并列表比较多来源品种的差别。该书于2012年获颁中国第三届“三个一百”原创图书奖,此后其日文版和英文版分别在日本和美国出版,韩文版也正在翻译制作中。多语种的出版,不但是对本书质量的认可,也说明国际市场对中药知识的需求。

3、百字号系列丛书:过去15年间,我们以教学实践为基础,先后出版了《百方图解》、《百药图解》、《百宝药箱》等12册简明扼要、图文并茂的教学参考书,形成了富有特色的百字号系列丛书。其中《百方图解》的英文版和德文版分别在香港和德国出版。

以上三套书的读者对象是不同的,共同点是多语种。前两套是药用植物学和中药鉴定学的专著,第三套则是中医药科普性质的教学参考书。我们希望通过这三套书,使中医药文化由博返约并保持原汁原味,时机成熟后还考虑将相关内容与手机等智能电子设备对接。

五、作者权威

唐僧为何西天取经?我们的优势何在呢?

中医药学是中华文明的瑰宝,植根于中华传统文化,有其独特的理论体系。中国是中医药的发源地,是中医药的宗主国。大量的临床实践经验和众多的名医国手使我们有中医药的疗效自信和理论自信。而将这些原创性的经验恰如其分地展示,正是编纂教材的专业基础,以期向海外人士提供原汁原味的中医药传统知识。

我们认为,编译本套教材的关键在前期的顶层设计,整体的谋篇布局。初期样稿要严格把关,争取少做无用功。在教材编辑的过程中,也要不断发现人才,充实专业队伍,与以英文为母语的中医药专家进行合作,吸引更多的海内外在教学工作第一线的专家加盟创作队伍。关于编译的模式,我们倾向于由中医药专家起草中文底本,再由学过中医药的外国人,即母语为英语的专家进行翻译,然后由懂英文的中医药专家把关,最后由外国学者进行文字润饰,这样就能形成一部正宗美国或者英国味道的中医药书。

著者与译者需要磨合,思维模式与表述方法需要沟通,这两套班子是不可分离的。这样才能对读者有吸引力与号召力,保障权威性。千万不要将希望寄托在后期加工制作,否则事倍功半。

六、市场策略

教材印刷出来,工作才仅仅完成了一半。我们需要未雨绸缪,认真研究如何将产品推向市场,进入销售渠道,送到更多的读者手中。

出版社方面,最好与国外出版机构进行合作。这样在海外市场的销售,会有一个成熟的体系支撑辅助,更有助于加强在海外中医图书市场的影响。宣传推广工作应当同时起步,齐头并进,例如出版抽认卡(flashcard)等学习工具,既有实用效果,也有广告效应。

常言道,“言而不文,传之不远”。现今是互联网的时代,可谓“文不联网,少有人知”。中医药知识的传播,应当与时俱进,驶上网络高速公路。我们可考虑建立本套教材的专业网页,建立相应的手机等智能电子设备的应用程序(APP),与读者形成互动。

在此方面,香港浸会大学已有成功的经验可供参考。例如中英双语的“药用植物图像数据库”(http://library.hkbu.edu.hk/electronic/libdbs/mpd/)自2012年1月起,访客人数接近200万,每天点击率达到约2000次。该“中医药数字化项目”荣获美国图书馆学会颁发的2012年国际图书馆创新大奖。该数据库与香港浸会大学的另外两个中英双语的“中药材图像数据库”和“中草药化学图像数据库”作为一个整体,为中医药的国际化做出了贡献,也促进了我们编辑出版的中英文著作的销售。

结语:编译一套标准化、高水准的英文版中医教材是白纸黑字的大工程,机遇和挑战并存。谨此借引李时珍后人的两句诗共勉:

“数行墨订千秋迹,万卷书成一寸心。”

关闭窗口
站内搜索
本站推荐 更多. . .
投稿须知 | 在线投稿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