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一旦走出国门,就不再有回头路。中医国际化的进程是无法阻遏的,中医教学是其中一个重要环节,是一座跨越的桥梁,一架攀升的阶梯。面对目前金融风暴导致海外中医诊所营业的不景气,中医教学虽有起落,却没有停步,这预示着海外中医希望之所在。研究海外中医教学的特点和存在问题,修好路,架好桥,使海外中医教学更加健康、有序的发展,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课题。英国的中医教学作为个案分析,也许可以提供一点借鉴。
历史和现状
英国中医针灸教学的开创者,应该推沃斯利(Jack R. Worsley1923-2002)。他自幼接受父亲有关中国哲学和道家的一些知识,后来学习并从事理疗、正骨、针灸,更于1950年代到台湾、新加坡、韩国等地学习针灸,1955年得到“五行针灸师父”头衔。1956年回到英国并建立“传统针灸学院”(CTA:College of Traditional Acupuncture)。受尼克松访华开始的“针灸热”的影响,1973年他曾到美国波士顿开办中医针灸讲座,并在美国成立多所学校 ,包括1988年在美国弗吉尼亚的“沃斯利经典针灸学校”(Worsley Institute of Classical Acupuncture)。沃斯利的CTA真正在英国产生影响则是1979年以后,“五行针灸”成为英国针灸的独特针灸门类。CTA曾几经沉浮,地点也多次搬迁,1979年搬到Leamington Spa, 现在(2011)则已宣布停止招生,但维持在校生和CPD的教学至2012为止。
继沃斯利CTA之后,1956年毕业于广州中山医学院而后于1970年移民英国的张丽莉医生,在1978年成立“中山针灸与中医协会”,1980年设立“中山针灸与中医学院”(Zhongshan Chinese Acupuncture & Medicine College),开班授课,至2000年停办。共培养针灸师约350人。
1990-2000年代前后还有多所私立针灸和中医学院成立,但现今已经关闭。例如:Renshu College of Chinese Medicine(香港理疗师开办),International College of Acupuncture, Five Elements College of Acupuncture, London College of Traditional Acupuncture & Oriental Medicine等等。此起彼落,这在西方是常态。
1970年代以来建立,现在依然存在的针灸和中医学院或大学课程有以下一些:
1979:College of Traditional Acupuncture (UK), Warwick. (此学院现已停止招收新生。)传统针灸学院(英国),沃里克。
1987:International College of Oriental Medicine, East Grinstead.国际东方医学学院,东格林斯特德。
1988:Northern College of Acupuncture (NCA), York.北方针灸学院,约克郡。
1994:College of Integrated Chinese Medicine (CICM), Reading. 结合中医学院,雷丁。
1995: Chinese Medical Institute and Register (CMIR), London. 英国伦敦中医学院,伦敦。
2000: Manchester Metropolitan University, Manchester. 曼彻斯特城市大学,曼彻斯特。
2003: Bristol University, Bristol. (专门开设中药课程。) 布里斯托尔大学,布里斯托尔。
2005: Middlesex University, London. 米德塞克斯大学,伦敦。
2006: University of Westminster, London. 威斯敏斯特大学,伦敦。
2007: London Southbank University, London. 伦敦南岸大学,伦敦。
2008: University of Lincoln, Lincoln. 林肯大学,林肯。
Northern Ireland College of Acupuncture, Belfast.北爱尔兰针灸学院,贝尔法斯特。
College of Naturopatie Medicine, London. 自然医学学院,伦敦。
Leeds Metropolitan University, Leeds.(此大学最近停止招生)利兹都市大学,利兹。
University of Salford, Salford. (此大学最近停止招生) 索尔福德大学,索尔福德。
在北爱尔兰,据说另有10所针灸学院,但大多名不见经传,从略。
以上的学院大部分是私立的证书课程。2006年左右开始,这些学院就努力设法挂靠到大学之下,以便获得学位。例如北方针灸学院挂靠威尔士大学;结合中医学院挂靠金斯顿大学。英国伦敦中医学院则与北京中医药大学、广州中医药大学挂靠。米德塞克斯大学的中医课程与北京中医药大学合开,取得双学位。而大学开设中医课程多数开始于2005年前后,西医方面非议颇多,认为不够资格进入大学教育。但多数坚持下来。不过,他们还是与中国的中医大学教育不太一样,课程附属于卫生学院,毕业后与不能取得“医生(Doctor)”头衔。
英国还有不同机构或组织自办的证书课程,现在主要是英国医生针灸协会和英国理疗师针灸协会的不定期课程教学,规定修完80学时针灸课程即可获得合格证书,分别加入该协会成为正式会员。
学制和课程
针灸学院多数采用两年全日制或三年非全日制。非全日制是周末上课,多是带职学生,边工作边学习。全日制一周也只是4天左右课程,时间不像中国中医药大学那样扣得很紧。当然,他们没有政治课、体育课等等。不过他们有“市场开发”(marketing)课程,教学生毕业后如何自己寻找职业机会或自行开业。
大多数较早成立的私立针灸学院,教学的是“五行针灸”。所用教材为沃斯利自编。1980年代成立的学院,则开始采用中国外文出版社出版的《中国针灸学概要》(1980,北京中医学院、上海中医学院、南京中医学院及中医研究院针灸研究所主编)和《中国针灸学》(1987,程莘农主编)。有的加入了马万里(Giovanni Maciocia)主编的《中医基础学》(The Foundations of Chinese Medicine, 1989)。1990年代则增加了解剖和生理学、病理学或当代医生物科学概要介绍,并有《针灸研究》(Acupuncture Research,1998)、《临床针灸学的科学基础》(Clinical Acupuncture Scientific Bases, 2001)等等加入。一些针灸临床手册也被提供。但所有教材由各个教学机构自行选定,有一个号称独立的认证机构BAAB(British Acupuncture Accreditation Board)对各个针灸教学机构作课程和考试资格认证,并提供指引。获得认证的学院,学生毕业可以直接加入BAcC (英国针灸学会)。有些学院或大学不采纳这些教材和认证,例如一些与中国的中医大学合作办学的大学或学院,就以该中国中医大学选用的教材为教材。
每门课另外由教师列出一大批参考书,让学生课外阅读。在课程课时计算中,课外自修占有很大比例。这也是与中国不同的地方。课外作业都是要计分的。
不同的针灸学会,如前提到的,有自己的培训课程。例如BMAS(西医生针灸学会)与AACP(理疗师针灸学会),训练西医师或理疗师做针灸,各规定80学时(早时只要18学时,后来改为40学时),有自定教材。他们有西医知识基础,解剖、生理、病理等等自然免修。同时各有侧重。例如理疗师主要讲授疼痛、肌肉关节损伤;西医师不容许教传统中医针灸理论,认为“不科学”,所以略去不讲。要讲,就一定得讲有科学根据(主要是神经生理学)的针灸穴位和方法。学生也会在课堂上直接要求讲者拿出“科学证据”来。
还有些科目,是中国没有,甚至根本不屑去讲的,例如“五行针灸”(其实是讲“鬼穴”、“龙穴”之类,说是从孙思邈“十三鬼穴”衍生而来,可以把“隐藏的魔鬼”驱赶出来,有心理治疗的作用,但全是始作俑者的臆想);Trigger Points(扳机点针刺,相当于阿是穴丛刺)等等。我去一所针灸学院讲课,反对讲鬼穴、龙穴一类迷信东西,几年后主管人告诉我,不讲这些他们招不到学生。我就辞职了。注重传统经络穴位理论的针灸师也很不以扳机点针刺法为然,无非是“以痛为输”的变相说法,却企图取代整个经络体系。
中医课程,主要是指中药、方剂和临床。都是后加的,并非每个学院或大学都开办,开办者不足前述教学单位的三分之一。开办此课程的学院或大学多半是在学生修习针灸课程完毕后,自愿继续学习者。一般是两年全日制,三年非全日制。使用的教材不一,由教师在近些年出版的英译或英国人编著的《中药学》《方剂学》《中医临床学》等等中选用。其中也有中药鉴别、炮制学内容。
所谓教材,基本上都是作为主要参考书供学生参考阅读。每门课程依据教材分单元(module)由教师根据自己思路编辑讲授。比如针灸穴位定位,是单立的一门就由一名教师专任,帮助学生定位,分成几个单元,花一个学期时间完成。其它以此类推。每个单元计算不同学分。
基础课程完毕,临床是先见习,后实习。针灸临床,一般只能接触20个不同病人。中医临床,大部分在教师指导下看一些病人,完全独立自行处方的机会不多。一些与中国中医药大学合办或有暑期合作的大学、学院,学生可以根据自身条件选择到中国的中医院见习、实习,看到的病人、病症就比较多一些。缺乏足够的临床教学训练,是西方中医教学的突出问题,也是瓶颈所在。
考试方法很多,每个单元有自评、师评,或者考试。一门课完了有笔试。书写病历及分析,均有评分。毕业有笔试、临床考核(包括就具体病人的中医诊断和治疗口试提问)、短小论文等等。不及格要补考。补考不及格要留级。或不能毕业。施行毕业考试者一般不是授课者本人。
毕业后规定有CPD(Continue Professional Develop)课程。此由各个学会自行规定计分标准。参加学术讨论会、发表论文、听课(例如头针、耳针、腕踝针等等的讲座)、看几本书等等都可以得分。每年必须完成规定分数,否则可能不予延续注册资格。
师资、生源、费用、出路
早期的针灸教学,各自为师。例如沃斯利那时代一批老师,从台湾、印尼、新加坡、日本、韩国等等地方学到一些针灸知识,回国有了一些实际经验,看到办学时机来到,就办起针灸学校。不需要任何人或政府机构批准,也无须什么机构认证。1980-90年代,有不少到过中国学习三个月半年的英国人,回到英国俨然成为针灸专家、导师,那时针灸学校如雨后春笋,也无人规管。九十年代末期, 由英国针灸学会起意组成 BAAB认证针灸学校教学,其中对教师的要求,规定需要有教师资格证书(THE FURTHER AND ADULT EDUCATION TEACHERS’ CERTIFICATE)。而此证书可以在教师认证机构City and Guilds(英国伦敦城市行业协会)经过短期培训(一般为3个月到2年)取得。如果已经是其它学校合资格的教师或教授,可以免去此关。于是先前没有教师证书的老师,纷纷前去The City Literary Institute补课。
这期间开始有一些中国来的中医教师,被聘为英国针灸学校的教师。现在这样的中国老师约占10%,为数还是不多。大部分原来任教的教师继续任教;毕业学生后来申请任教者为数亦不少。与中国中医药大学合作的大学或学院,仍有中方派遣部分科目教师任教,比较零星。
师资水平是参差不齐的,但又各有短长。中国来的教师底蕴深厚,却语言艰涩,只好照本宣科,是为学生所诟病;本土教师则长于英语语言优势,短于实际经验,也不能充分了解和理解中医经典。无法从中发挥和灵活运用中医理论。
英国中医教学的生源,真可谓是“有教无类”。除了BMAS、AACP这种专业协会要求学生必须已经是医生、理疗师之外,其它多数还没有固定职业。学生大多是年轻人,但也有60岁左右老年人。有些学生是转行的,甚至有原来做妓女生涯的。大部分具有中学学历,也有大学毕业。有人是哲学专业毕业。有的已经是注册兽医师。学生来自各种民族、不同国家(包括中国)均有。
CMIR的学生大部分是GP(家庭医生),是一个特例。他们的课程也与BMAS不同,加之与中国的北京、广州等中医药大学合作,应该有不俗的表现。这说明,西医师中仍有不少一部分对中医感兴趣,愿意了解中医、学习中医。
报读大学,要按大学入学资格和程序走。私立学院报读手续要简单得多。提供学历证明,有人推荐更好,然后面谈一次,同意就缴费注册入学。至于短期课程,报名、付费即可。听完课,拿到一张听课证书。
大学收费按大学标准,前些年大学免费,后来改成6000鎊,明年就是9000鎊一年。私立学院收费各家不同,大致3000-6000鎊一年,没有统一标准。有的按单元收费,一个单元400鎊上下。有的按日收费,100鎊左右。
近些年许多中医针灸学院或大学开始招研究生。大多为硕士生,个别招博士生。不过,多数是课程教学,文献研究,写一篇论文,不难。但也提高不了多少水平。真正实验研究性质的是在大学其它研究系科。例如做中成药实验研究,期望找到某种新药。这不是上述中医课程单位能做的。
通常一个年级一个班的本科生,少则5、6人,多则20-30人。积少成多,这么二三十年下来,毕业学生也有三五千了。(BMAS和AACP学生不在此列。)
毕业后学生的出路是个大问题。从各个针灸学会明年增加的会员数字来看是可观的,但又有多少人在真正从事针灸或中医临床?学不能致用,毕业生缺乏独立看病、行医能力。有一位大学中医专业毕业学生,到唐人街一家中医诊所公司申请职位,录用了,却看不了病人。转做前台(接待、登记、配药等等),还不如普通中国女孩。最后只好离开。而由毕业生自行开业的,屈指可数。能毕业,不能临床,真是个大问题。
讨论
由以上可以看出:
A. 英国中医、针灸办学,有自发、自由、自主的特点,没有太多限制和规管。有点像1955年以前中国的中医学校状况。
B. 英国大多数中医针灸学院学生所用的教科书、参考书都是现代新编和白话中医著作译成英文供阅读的。对于英国人来说,浅白易懂,但对那些于中医理论有深切关怀的中国人而言,就觉得了无深意:不够味儿。
C. 课程结构基本上是实用性的,学生想学的是可以立竿见影、用之即效的应用性技术,不关心理论渊薮。《中医各家学说》之类课程是不会设置也无法设置的。内外妇儿皮肤等等各科只是抽出常见病种加以讲解,而且中医诊断只是附属内容,六经八纲之类似懂非懂,临床只知道阴阳虚实、活血化瘀等等一些原则性的东西。
D. 但是,现代研究性的成果比较受重视,反映出西医学的实证性要求。
E. 一般评价,这些学校在西方世界具有大学甚至研究生水平没有问题。但在中国人眼里,可能认为不过相当于中国中医学校的中专或大专水平而已。
就以上特点而言,符合海外中医起步阶段的特质,而且也是一个必然的过程。中医不是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不足以立足并形成本土化的一支队伍。这几乎也是与中医诊所在英国遍地开花、商业化同步而且旗鼓相当的。中医在海外需要占住地盘,需要“人气”。
这种状况所暴露出来的问题,也就是海外中医的瓶颈,显而易见。一是临床水平亟须提高;二是中医的理论特质需要得到深刻理解。否则海外中医会退化,会混同于其它一些民间疗法,失去理论优势,失去临床疗效优势,降低级别。
改善此种状况,突破瓶颈,不是那么容易。一需要办法;二需要时间。要加深对中医理论,特别是对中医古典文献中那些经典性的东西有所体会,恐怕不学会中文,看一些中医原著,是不行的。英国2007年由中国国家汉办主持,具体为黑龙江中医药大学、哈尔滨师范大学与英国伦敦南岸大学合作操办,建立了一所“英国南岸大学中医孔子学院”。这是全球第一所冠名中医的孔子学院。其主旨就在于要求学生既懂中医,又懂中文,慢慢培养出一片高档的中医人才。现在还刚刚开始,效果有待检验。临床教学则需要各个学院增加临床课时和实习,让有较多临床实践经验的教师进行教学和实习辅导。然而,这在英国有难度。到中国实习一段时间肯定有帮助,但需要中英双方的沟通、合作。